“苏超”:城市发展的新引擎
盛夏的江苏大地,足球赛场成为一片沸腾的海洋。在“苏超”联赛的推动下,这项体育盛事已不只是绿茵场上的竞争,更成为促进文旅融合、带动产业升级、优化城市治理的重要催化剂。“苏超”正在以它独特的魅力,探索体育赛事如何为城市建设注入新的能量。

体育与文旅交融,激发消费新活力
7月,淮安奥体中心成为一个特别的会场。在那里,身穿各色服饰、头戴泉州传统“簪花围”的170余名泉州球迷跨越1200公里,为家乡球队加油助威。这场别具特色的足球之旅,不只是一场比赛的观摩,更是两地文化深度联动的生动实践。在文旅部门的推动下,泉州的闽南风情与淮安的运河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,让“苏超”赛场成为跨地域文化交流的舞台。
比赛之外,“苏超”主题文旅市集成为城市夜晚的又一亮点。淮安文旅集团精心推出的“簪花北上”旅游线路,将西游文化、淮扬特色美食和运河风情融合为一体,为游客带来多重体验。一位乌龙茶非遗传承人在现场分享道,通过市集推介家乡特产,传播效果远超预期。更直观的数据也表明了这股热潮的影响力:在赛事和文旅联动的带动下,淮安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8.3%,为当地旅游经济注入新动力。
文体融合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,在江苏其他城市也得到广泛实践。南京主队比赛期间,老门东历史街区的大屏幕吸引了大量球迷聚集,人潮与欢呼涌动着浓厚的城市热情;在百家湖,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球迷一同观看比赛、畅谈彼此的文化交流。刚刚举办完赵传演唱会的南京借助“苏超”之势,7月4日至6日的游客接待量达到218.1万人次,文旅消费总额高达27.2亿元,其中外地游客支出的比例高居全省榜首。
“流量友好”的城市治理新模式
7月20日,在“苏C”徐州与“苏D”常州的“CD大战”开赛前夕,一位网友的建议引发了常州市政府的快速响应。在“常州发布”上,市长一句“已经在安排了”成为关注焦点。次日,5000个机关事业单位停车位被迅速开放,多项便民措施应声落地。网友纷纷点赞,称常州治理模式真正理解并拥抱了“流量经济”。
这一趋势并非孤例。在江苏,城市治理逐渐展现出对大型活动“流量效应”的深刻洞察。比如南京针对演唱会散场延长地铁运营时长,扬州节日期间开放机关食堂等,都体现了行政部门对市民需求的敏锐感知与高效回应。专家认为,这种贴近群众的细致治理不仅展现了城市政府灵活管理的能力,也反映了他们注重构建信任与民意连接的务实态度。
江苏的实践表明,政府追求“流量友好”不仅仅是服务升级的问题,更是一场从管理思维到执行方式的转变。一句“已经在安排了”不仅安抚了公众情绪,更架起了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信任桥梁。领导干部从群众中来,通过网络听取意见、获取反馈,推动地方治理更高效、更温情,也使得城市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得到提升。
青训蓬勃发展,托起足球未来
7月16日,第二十六届“贝贝杯”青少年足球赛在江苏张家港开赛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16支青少年球队、近300名年轻球员的这一赛事,成为展示未来足球之星的绝佳舞台。从1983年首次举办以来,“贝贝杯”为中国足球贡献了诸如范志毅、孙继海等知名运动员,“苏超”则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江苏省内的足球培训网络。
近年来,江苏各地在足球青训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。南京围绕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的建设制定了专项计划,苏州完善了涵盖基层与职业发展的全链条模式,常州则提出了三年足球高质量发展行动规划。这些措施让区域青训体系日益成熟,为储备后备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据统计,截至2024年底,江苏将建设2364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,14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,以及多级梯队培养机制,数量和规模均位列全国前列。江苏省足协副主席王小湾提出,延续“苏超”的热度需要坚持赛事的纯粹性,同时通过不断推广和普及足球文化,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足球生态,这也将成为各地未来开展青少年足球工作的核心方向。

体育赛事的独特魅力在于,它不仅能激发城市的短期活力,还能为长期发展注入创新动力。“苏超”超越了比分计较,在文旅繁荣、治理提升和青训培育中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,江苏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如何让体育成为社会发展的金钥匙。
(撰稿整理:黄红芳。来源:新华日报、交汇点新闻客户端、人民日报、南京发布等)